【書評/心得】2016 (台) 邏輯謬誤鑑識班

 



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分辨一個人論述的合理性,

而關鍵點就是邏輯,簡單說就是推論的方式。

最常用的推論例子就是

1. 人都會死

2. 蘇格拉底是人

3. 所以蘇格拉底會死

1與2是前提,3是結論,這就是一個完整的推論,只要推論是正確的,論述就合理。

而推論要正確,就必須符合兩個條件: 

1. 前提,或說內容是正確的。

2. 推理的形式是正確的。

本書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探討內容不正確的謬誤,第二部分探討形式不正確的謬誤。


<內容不正確>

1. 把合理當正確 或 輕率連結因果 或 不相干的因果關係

算是最常見的謬誤,比如說看到有個人割腕多次但每次都沒死,因此下了結論說割腕只是為了吸引人注意。

這是一種可能性,但可能性不一定就是事實。

另外迷信也是,比如說"她上個月拜了月老,最近就交到男友,那個月老真的很神"。

或是看到一個人考試考得差,就覺得是因為他都不用功,或是他頭腦不好。

再舉例,"那個有錢人說他很喜歡這隻紅酒,可見這支紅酒一定很好喝";"英文都學不好怎麼當發明家"則是將有錢人=懂紅酒,以及發明=需要學英文做了連結,但其實這其中並不相關(或說,是有可能相關,但非絕對)。

2. 以偏概全 或 非黑即白

這也是非常常見的謬誤,只要是內容包含"都","一定"等等字詞,就可能是以偏概全。

比如說"南台灣的人都是民進黨的信徒"。

或是簡單的二分法,比如說"你不會寫電腦程式?那你還說你懂電腦"。

3. 批評稻草人(曲解別人意思) 或 歧義 或 定義不明

批評稻草人最常在政治中看到,比如說"那個總統覺得台灣應該跟中國進行經濟協商,這就是賣台!"。

或是認為"支持罷免3Q"看做"支持黑道"。

也就是原本沒有這回事,但是先畫靶再射箭,比如上述先把"跟中國進行經濟協商"跟"賣台"畫上等號,之後就把支持這件事的人都打上"賣台"的標籤。

歧義則是同樣字句對雙方來說有不同解釋,因此讓聽者產生誤解。

比如說,有人說他考試考很差,只考了八十分,對聽的人來說可能覺得這個人根本是刻意炫耀或裝弱,但其實可能他原本次次都考滿分,八十分的確對他來說是差了點。

定義不明則是類似"我們只要好好努力就可以出頭天","喝酒要適度"等等,都是廢話。

因為什麼叫"好好地",甚麼叫"適度",這些語意不明的東西,就像占星術一樣,不管發生甚麼情況都可以解釋,那說了就等於沒說。


以上幾種都是有謬誤的內容,若是使用這種內容來進行邏輯推導師,只會得出錯誤的結果,

比如說:

1. 長得好看的人都不會讀書。

2. 小美長得很好看。

3. 所以小美不會讀書

形式上來說,這樣的推論是正確的,但是前提的內容就犯了上述的以偏概全、不相干因果關係等謬誤,因此提出錯誤的前提,也就只能得到錯誤的結論。


<形式不正確>

學過高中數學就知道,推論的形式是固定的,比如說若P→Q為真,那麼-P→-Q就為真,而不符合這些形式的推論,即使前提的內容正確,也一樣是一種謬誤。

1. 若P→Q為真,推導出若Q→P也為真

例如,珍珍如果中了樂透就會買房;現在珍珍買房了,可見她中了樂透。

當世界末日來臨的時候,就會有很多天災人禍;而最近真的很多天災人禍,可見世界末日快到了。


2. 若P→Q為真,推導出若-P→-Q也為真

這個錯誤比較常犯,其實乍看之下很有道理,但這不是正確的推論形式。

只是機率上或許P→Q為真的時候,-P→-Q也為真的案例很多,因此讓人自然而然會用這種思考模式。

例如,如果小明考上台大,就表示小明很聰明;但最後結果小明沒有考上台大,因此推論小明很笨。

努力讀書就能賺大錢,因此推論出不努力讀書的人無法賺大錢。

每到周末,百貨公司都會有很多人;今天是星期一,百貨公司一定沒甚麼人。

上面這句乍看合理,但只是一種可能性,如果改成下面這樣,就一眼能看出形式錯誤錯在哪裡:

每到星期天,百貨公司都會有很多人;今天是星期六,百貨公司一定沒甚麼人。



本書剩下的部分是將複雜的論述符號化,以及一些綜合練習,但前者於一般生活中用不太到,後者則是上述例子自己多舉幾個自然就熟悉了。

另一個簡單的練習方法,就是去PTT看一些政治新聞底下的推文,最好是有爭議的新聞,看看支持與反對的雙方論點,不僅可以看到各種天花亂墜的無效論述,還可以達到在短期間內做大量練習的效果,非常推薦。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