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心得】2015年版 思辨的檢查:有效解決問題的終生思考優化法則

 


<所謂思辨>

英文叫做critical thinking,中文翻譯成思辨或批判性思考,其實我覺得沒有甚麼很確切的中文字眼對應,但定義是: 透過審查與分析事實來做出判斷。而這個過程必須好好使用邏輯,通常會通過演繹法或歸納法來達成結論。

很多人說亞洲人比較不善於批判性思考,其實這應該跟教育的模式有關。我們的教育著重在解題,也就是應用學理,通常是用現有方法來套用公式得出答案;但批判性思考需要的是比較靈活的想像力、創造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

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就很難習得或運用,事實上批判性思考也有它的系統,把它看作解題公式的話,相信我們也會很快上手。

<所謂系統>

本書把批判性思考模組化,具體來說分為三個部分:

1. 釐清(問題)

找出問題,確認問題所在,具體了解這個問題的意義是甚麼,甚至要隨時質疑這個問題的必要性。很多時候問錯了問題沒有發現,就一直朝不對的方向埋頭苦幹,浪費時間。


這邊的重點是,首先要將目標定義明確,若是大家自以為瞭解題目或知道問題是甚麼但其實認知有偏差,那往往會花很多時間繞圈子,且就算取得成果,肯定也無法讓所有人認同。

另外,常常問為什麼那又如何接下來呢,應該可以釐清80%的問題。

最後,因素表很好用,但是必須要對解決的問題有基礎概念。針對一般商業情況,最好是心中有幾個常用模板,比如說行銷就用4C/4P,討論環境因素就用PESTEL,討論競爭就用波特五力,討論營收與成本就是淨利=貨物/服務數量X價格-銷貨成本(原料、運輸、人力)-營業費用(管銷研)+業外損益-稅,諸如此類。


2. (導出)結論

明白問題是甚麼之後,蒐集相關資訊,以這些手頭上的證據推導出問題的解決方案及後續行動。


各種前提的區分相當重要,把事實與另外兩者獨立出來,針對觀察與經驗給予較低權重的話,後續假設的質應該會提升。

另外,要說服人或影響人的時候,永遠從前提著手,有點像槓桿原理,改變別人的前提就可以得到不同假設,自然會讓他的結論鬆動或改變。

而回答問題時要像做科學實驗一般,不斷假設並驗證,直到前提與假設可以做出很好的連結,得到讓人信服的結論。這個階段可以重複的質疑前提或是假設到底可靠不可靠,是否有些盲點或誤區致使可靠度下降? 以及各個前提彼此是否可以指向同一個結論,也就是一致性。

有時候可能無法做出很好的假設也得不到結論,此時就要嘗試各種思考法。


3. (實施)決策

執行上一步驟得到的計畫或方案。當然,也有可能最後的選擇是不執行,但是要理解具體原因(比如說因為失敗的風險無法承受),並可能需要重新執行第一步驟。


做決策時從決策者下手,將其當成一個賽局,預先思考對方下一步,如:對方是否有興趣,這個決策對他/她來說是否有利益,等等。

最後,決策階段的風險評估11因子值得當成一個模板記下來。


<最後值得一提的事>

表面上看起來所花時間是3>=2>1,但作者強調一定要在1花上最多時間,否則錯誤的問題只會導出無用的結論,更不要說執行後花費的時間跟金錢都是成本。

另外,做判斷就肯定會涉及到偏誤,可以參考<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以及<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這類的偏誤類相關書籍。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