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心得】[被討厭的勇氣]-其實是一本哲學書

簡評:


本來以為是心理勵志書籍,像是"秘密"之類的,沒想到竟然是哲學+心理學的書,讓我有點驚訝。

讀完了之後對於作者能夠深入淺出探討"阿德勒(Alfred Adler)"所創出的複雜的理論感到佩服。

本書以一個有點反社會主義傾向的年輕人造訪一個哲學家為主軸,藉由兩者的談話內容將阿德勒的學說分五個階段說明。

這部份跟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樣,採用"反詰"的對話體形式,藉由年輕人提問、哲學家回答的過程慢慢揭開阿德勒學說的內容。

不過雖然推薦序一致好評,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哲學要去實踐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辦不到的,但是能夠藉此認識有這麼一個"個體心理學"的學派,可能可以改變對世界的看法,甚至只要能夠想辦法實行一丁點的內容那就有一讀的意義。






用故事說哲學


一直沒看這本書因為我沒事不會看心理勵志類的,那種書我來說就像是宗教書一樣,是心靈脆弱的人的工具書,受傷時想找慰藉就看一下,看完了之後心理強度+20然後就可以回去面對現實人生了。



所以其實是去年書展很便宜又很有名就買了,擺了快一年新的書展都要來了才趕快來翻翻看。

沒想到意外的好看。

書中年輕人扮演的角色就像是未曾接觸過阿德勒的我和你,不斷對阿德勒的學說提出質疑,並且由哲學家扮演的導師角色來對問題提出解釋。

年輕人透過對話慢慢地接受了自己也接受了世界,讓本書不再是單純的架構出理論,而是有個溫暖(雖然簡單)的故事當作主軸。就像是<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那樣。

我覺得這樣的好處是讓內容變得簡單,也比較不枯燥乏味,而且用對話錄也可以更多的回答讀者心中"這是甚麼意思"或是"這說法根本有問題吧"等可能會有的提問。讓說明變成雙向。


「決定論」不再重要,「目的論」才是重點

第一章開宗明義就提點的要旨,就是雖然可能存在著客觀世界,但是每個人都可以自由賦予這世界意義,也就是說,世界是主觀的。

這點和黑格爾(Georg Hegel)的學說其實有點類似,不再是有世界與我兩種存在,而是我=世界。(聽起來超中二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的"因為幼年心理創傷造成現在人格的缺陷以及行為的失常"這種由於過去的因造成現在的果將不再適用。

因為照佛洛依德的講法,現在如何都是因為過去所種下的果,那麼勢必會導引出:"既然如此,那麼未來會怎樣也都決定了,因為果已經種下"這樣偏近佛教「宿命論」的消極人生觀



說得更激進一點,人類從此可以不用再為自己行為負責了,因為過去受到的創傷已經不能改變,所以變成罪犯也是不得已的。

但阿德勒很明確的否認這點,由於世界是主觀的世界,所有經驗都是由"自己"這個個體去賦予意義的,因此過去的創傷這一"客觀事實"其實是可以由個體來賦予"主觀意義"

這樣想其實是有點阿Q式精神勝利法,明明就是小時候受到父母虐待,還硬要轉化為好的經驗根本不可能。



但我的解讀是,同樣是壞的事情,不代表你就應該永遠將它導向壞的結果

比如說被父母虐待是事實,但長大後因此也同樣虐待自己小孩是一種走向,決定不要再看到同樣的苦痛發生而投入社工也是一種走向。

現實上也是如此,幼時受到虐待的人何其多,難道每個人最終的選擇都會一樣嗎?顯然不是。

而阿德勒因此提出了「目的論」,也就是過去的原因不再重要,你現在之所以會做某件事,是存在著某種目的,而目的,是自己可以決定的。

比如說,日本常見的繭居族, 通常認為的原因是因為在學校受到霸凌或是職場求職不順,受到打擊之後變得不敢出門。

但依照阿德勒的說法,不要外出本身就是繭居族的目的,因此他們自行創造了恐懼與不安,當作藉口讓自己能夠留在家裡。



這樣的說法完全顛覆常識,看到這裡我第一個感覺是阿德勒很殘酷。

每個人都要為了自己的行為負責,也就此沒有任何逃避的空間與藉口,你現在會這麼爛,是你選擇這麼爛的。

這部分忽略了環境等先天要素,我覺得是不足的地方。

回到阿德勒,因此他認為個人決定了過去對現在的自己有甚麼樣的意義之後就該開始接納自己,並且要尋求改變。

因為沒有人是完美的,每個人都可以靠自由意志選擇變成更好的自己。

這部分又跟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的想法有點相似,只是齊克果認為最終要靠信仰來克服(又稱為信仰之躍,咦?),但阿德勒說得很明白: 靠自己就辦得到,一切都是轉念之間


不要誤以為是這個信仰之躍


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如果可以接受阿德勒的「目的論」的話,那麼之後就簡單了。

首先他提出了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因為人類永遠不可能獨自一人生活(除非飄到荒島上永遠不再回來),而跟他人的生活中就會試著比較,有比較就會有優劣,因此有些人會有自卑感,強烈一點會有自卑情結

所謂自卑感是體認到自己有些地方不足,比如說身高、長相、談吐等。這並沒有甚麼不好,如同上述,這是要去體認、接納的,是自己的一部分,之後就要選擇去改變。

但有些人會開始用自卑感當作藉口,比如說"我就是長得比較醜所以才沒辦法找到高薪的工作",這就稱為自卑情結,已經是一種病徵。

相反的,有些人會選擇用誇耀來掩飾自己的自卑(相信這個很好懂,男人四十只剩一張嘴、好漢不提當年勇等等俗語都是在說這種情況),這叫做優越情結

還有一種是直接將自卑感明白的表現出來,並且用這樣的自卑來達成支配他人或是感到自己是特別的一種手段,這叫做炫耀不幸。比如說因為長得特別矮,就常常說"你們都不懂矮子的心聲"這樣。

而阿德勒倡導的就是不要跟別人比較,只跟自己比較。

這聽起來超級老生常談的,不過他的確有提出一套做法: 正因為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煩惱,因此要搞清楚自己與他人的分界,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們必須要有兩個心理認知:

a. 我是有能力的
b. 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藉由這樣的心理認知可以達成兩種人生任務:

1. 獨立
2. 與社會和諧共存


課題的分離


關於兩個心理認知,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課題,那就是"選擇一條自認為最好的路",而人際間關係的紛爭都是由於干涉別人的課題引起的。

分辨這是誰的課題就是看結果是由誰來承擔而定。

比如說父母強求小孩好好讀書,就是一種干涉子女課題的做法。因為要不要用功讀書,這之後的結果是小孩長大後自己承擔的。

但這麼一說好像父母都應該採取放任,那就是過與不及了。

事實上父母要做的是把小孩當作獨立個體來看待,不要過多強調"我是為你著想",因為實際上只是將父母的期待強加於小孩身上。

該做的事情是像將口渴的馬牽到井邊這樣,至於要不要喝水就是馬的問題了,不是你能決定的。

對於不能決定的事情,就不要管了。

好像是另外一本書的封面


我覺得這是阿德勒學說的最精要之處。

人只應該改變自己而不用強求他人。正像父母不該干涉小孩的課題,同樣的,也不應該讓別人來干涉"我"這個主體。

因此要認同自我,並且這個過程不需要去尋求他人的認同。因為這只是讓他人介入你本身的課題而已。

說得更誇張一點,要自由地過活就是要被他人討厭

這就是為什麼本書的標題是<被討厭的勇氣>。是要鼓勵人專注在自我的課題上,對於他人課題不去干涉,也不讓他人來干涉自己的課題。

這並不是要人特意去做容易被討厭的事情,或是做了被討厭的事情也可以用無所謂不用負責的態度來面對。

而是在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的路上,勢必就是會被討厭,因此要有勇氣以此為代價,追求自由。

對社會做出貢獻


做到這一點,就是完成了a. 我是有能力的心理建設,再往下一層就是將對自我的執著轉變為對他人的關心(但要記得不能干涉別人的課題),然後將所有人當成夥伴,尋找歸屬,建立社會意識

這方面就比較玄了,要將最小的社會視為兩個人的關係,最大的社會視為整個宇宙,然後不管是哪個社會,都想辦法無條件相信他人,把對方當成夥伴,然後為對方做出貢獻

而且這跟尋求他人認同不一樣,是自己主觀認定我有對他人做出貢獻這樣。

我覺得這非常的難,因為一不小心就會變成干涉他人的課題,而且從來沒有誰真的可以毫無顧忌地對他人做出貢獻,這根本是絕對的利他主義。

至少我在看漫畫時最討厭熱血男主角想要誰都救(包括敵人)的那種劇情了。



所以後段我覺得看看就好,做得到b. 人人都是我的夥伴當然很好,可以去演晨間劇主角。做不到也沒有甚麼。




但是至少我們該做到,不要把熱血的人當笨蛋這樣吧。(我反省中)

至於建立好兩項心理建設的人們,就可以完美達成人生任務了: 一方面可以追求自由;一方面又對他人做出貢獻,這就是保持獨立但又和諧生存於社會的基礎。

一點反思


除了上述做熱血笨蛋是很困難的之外,其實光是貫徹自己的生存之道就不太可能了。

就像阿德勒說的,每個人都不可能獨立生存,在不能獨立生存的環境中要不考慮到別人,最後只會被當成"不會閱讀空氣的傢伙"而已,然後被孤立。

所以我覺得阿德勒的學說當成是一種方法來使用即可,比如說上司對你發脾氣,就可以理解到他只是利用憤怒當成一種勝利的手段,或是一種自卑情結的表現,又或者是想要干涉你的課題等等,了解他背後的心理動機,自己在心理層面上也會比較容易去應對。

或是可以當成是一種指標,朝那個目標前進,但是能達成多少就看個人造化了。但或許可以先從課題的分離開始: 不讓別人過度插手你的課題,也不去插手別人的課題。將每個人當成獨立的個體來看待,發展橫向關係而非上下關係等。

最後,不難理解為何本書在日本會大賣,畢竟階層嚴重分化的社會,每個人從小都被教導"不要給別人添麻煩",也就造成過度在意別人眼光的生活方式,不適應的人越來越多,進而造成社會問題。

不過依照日本人的習性,我想這已經成為文化的一部分應該很難改動了吧。但即使只有幾十個幾百個人也好,在看過這本書後能夠試著去實踐,那就是有價值的。畢竟作者能做的也只有牽馬去井邊,能不能喝下水就看讀者的行動力跟心理素質了。

不過如果這樣被牽的話可能就願意喝很多也不一定

留言

  1. 您好 請問您是否有興趣參加線上讀書會分享這本書的讀書心得呢?
    https://www.bookbook.tw/product/a00037/
    https://www.bookbook.tw/product/a00010/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