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心得】2015 競合策略 :商業運作的真實力量

 


<新瓶裝舊酒>

本書初版是1996年,而2015年再次發行了20周年版本,厲害的是,書中內容一看就知道沒有更新,舉的例子竟然都還是1990年代之前的,讓人覺得實在很沒有誠意,像是有線電視或無線電視之爭,現在都在看網路電視了誰還管甚麼有線無線。

例子沒有與時俱進,純粹就是換個書皮,是本書失敗的地方。

但是單就裡面的觀念,到現在看起來還是蠻有用的,本身思維超前這點予以肯定。

本書主要是探討賽局理論在商業上的應用,看起來很高尚大,但是其實不是一個量化分析而是質化分析,在這裡的賽局也不需要畫奈許均衡的圖或是決策樹甚麼的,就是很簡單的: 想像如果你採取了一個行動,你的對手會做甚麼來回應,依此來決定你是否要採取這個行動,或是要提前預防等策略轉換


<本書大綱>

作者首先先定義一個商業賽局的樣貌,以自己公司為主體的話,提供的價值形成一個網路。

裡面會有:

1. 同業競爭
2. 同業/不同業互補
3. 供應商
4. 顧客

共四種參與者。

另外有兩個重點:
1.一家公司可能扮演不同角色,有可能是你的競爭者但也可能是你的互補者;或是有可能同時是你的競爭者又是你的顧客,等等。因為賽局是流動的,並且賽局的範圍(scope) 可大可小。


2. 競爭者與互補者相互對稱,一個增加你的價值一個減少你的價值;供應商與顧客也相互對稱,但兩個都應該幫助你的公司創造價值。


<價值網舉例>


書中用大學來舉例,還蠻特別的因此紀錄於此。

可以想見如果以"大學提供的價值就是傳遞知識"這個角度來看的話,供應商除了教科書出版社以外,還有教職員(事實上,公司員工也是公司的顧客這個概念現在已經很普遍)。

顧客則是誰會為你提供的價值買單的人,那麼除了學生之外,能夠幫助學生決策的家長肯定也是顧客,公司送員工在職進修,政府補助學校等,這些都是顧客。

互補者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大學附近的商家,這些商家構成商圈,因此也提高大學的價值;而大學的存在,增加了商圈的客流量。另外國小國中高中也都是大學的互補者,因為他們的存在產出了更多有資格考大學的人;也因為大家想唸大學,所以才會去完成前期學業(當然義務教育下是看不出這層關係)。

競爭者除了一般想到的其他大學之外,補習班或是提供教育訓練的公司也一樣會讓大學(或是MBA學程)的需求下降,彼此有取代性。


<五種改變賽局的方法>

瞭解了一個價值網的構成後,中心的主體與四種參與者會將會形成各式各樣的賽局。

在各個賽局中可以執行的策略會有五種:

1. 引進參與者 (Players)
2. 增加附加價值 (Added Value)
3. 改變規則 (Rules)
4. 改變認知 (Tactics)
5. 改變賽局範疇 (Scope)

以上分別對應一個英文單字,每個字第一個字母合起來就是PARTS,方便記憶,但是個人認為改變認知用tactics來標示完全是為了湊字用的。另外,改變賽局範疇有點難以理解,直接寫成增加或切斷賽局間的連結來代替。


"1. 引進參與者"值得一提的是,若有必要可以衡量成本,然後付錢請人加入這個賽局。
比如說目前供應商只有一家的情況下,避免市場被獨佔廠商專制,做法就是引進他的競爭者。

若是競爭者想要加入賽局,則如第一張圖右上角所寫,增加市場競爭對買家是有好處的,因此可以要求買家負擔部分成本(通常會是前期投資等固定成本),或是簽署最終決定條款等合約來減輕自己加入賽局的成本。

身為買家,為了增加供應商間的競爭,提供一些incentive吸引新的參與者也是可以接受的成本。

"2. 增加附加價值"很直觀,不多做解釋。

"3. 改變規則"是最複雜的部份,分為B2B以及B2C。

前者又分為供應商保證賣的東西最便宜,如果有其他顧客買到更便宜價格,就會給合約顧客一樣價格(最惠顧客);還有如果其他家供應商的東西更便宜的話,可以讓供應商有價格跟進的機會,供應商可以選擇放棄,但一旦跟進降價,合約顧客就要繼續購買(配合競價);以及顧客保證購買的合約數量,沒達到就賠款(無條件支付)。

最惠顧客看起來好像對顧客很有利,但其實用賽局來考慮的話(想像一下對手會怎麼反應),這會減少供應商調降價格給別的顧客的動機,因為一但調降給別人,就也必須調降給最惠顧客,因此供應商反而在跟其他顧客談判時會變更強硬。

配合競價也是一樣,表面上看對顧客有利,但其實其他供應商若知道有這個條款就會減少報價給此顧客的動力,因為他知道原供應商可以跟進,不想打價格戰就只好退出。

無條件支付契約有個隱藏的壞處,就是假如對手鐵了心要用更便宜的價格來搶客戶的時候,由於客戶轉向別人購買而無法履行與我方合約,必須支付罰款,那麼這時候,我方因為有罰款收入就更有底氣可以出更低的價格來把客戶搶回來,因此價格戰會特別激烈。

B2C的部分則是有很常見的買貴退差價,這個看似對顧客有利的條件一樣要用賽局思維考量,顧客想必會很放心購買,但這樣一來供應商也就不需要來個年終大拍賣。

紅利折抵的部分很直觀不解釋。

"4. 改變認知"值得一提的是,不要讓對手輕易知道自己的底牌,要這麼做就是可以找中間人或是盡力保持兩邊要求的不同調。

後者看起來很詭異,通常交涉就是要取得雙方合意,但這邊卻建議要盡量尋求並保持不同點。比如房屋賣方覺得自己房子可以賣到3000萬,因此給仲介的手續費4%=120萬太高了;但其實仲介看來這房子頂多賣1500萬,4%=60萬只是剛好而已,這時候去跟屋主交涉幾%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兩方對於房屋售價認定就是不同,既然如此不如交涉2% or 60萬兩者取其低,以屋主角度而言很可能認為自己省了一半傭金而欣然接受,而仲介只要讓房屋賣出大於等於1500萬就可以了。

認知這邊比較偏談判,個人認為應該要參考<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還有<影響力: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這兩本書做對照。

"5. 增加或切斷賽局連結"也算直觀,不解釋。


留言

熱門文章